時間:2021-02-08 21:46:17
在國內音響市場,Definitive Technology狄芬尼提的知名度或許還不太高,但在北美音響市場卻是家喻戶曉,市占率排名前列的一線大牌。成功并非偶然的,故事還得從創始人團隊開始說起。
Definitive的創始人Sandy Gross堪稱音響圈內的傳奇人物,他的成功故事堪稱白手起家的典范。作為加州的一位電影制片人,數十年來在音箱行業獲獎無數的他始終懷有一個遠大的夢想。1972 年,Sandy及其它創始人共同創立了Polkaudio,由此開啟了一個嶄新的電聲探索的時代。而后來隨著電源音效技術的飛速發展,Sandy洞悉到家庭影院市場普及的大潮下,家庭影院需要配備高端音箱,才能重現他曾耗資百萬不懈追求的聲音,于是,他在1990年決定與Don Givogue創立定位高端的品牌Definitive Technology。
靈魂殿堂的選擇
當然了,Definitive的成就遠不止在高端家庭影院方面,在其它領域也備受認同,比如位于紐約曼哈頓下城區的華爾街和百老匯的交界處,有一座歷史超過300年的英國國教(圣公會)紐約教區的古老教堂——Trinity Church三一教堂(英語:Trinity,拉丁語:Trinitas)?,F在的教堂建筑建于1839年至1846年間,距離紐約市下曼哈頓區世貿中心遺址僅600英尺,祝圣于1846年5月1日基督升天節(Ascension Day)。三一教堂是紐約市300多年歷史進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696年,殖民地總督Benjamin Fletcher本杰明弗萊徹批準了一群來自英格蘭教會(圣公會)的教徒在曼哈頓下城獲得一處土地用于興建教堂的申請。教區于1697年5月6日收到威廉三世國王的特許狀,規定了土地的租賃以每年60桶(一桶約等于8加侖)麥子為租金。第一代三一教堂建于1698年,是一個帶有復折式屋頂和小門廊的質樸的矩形結構建筑。但到了1776年,第一代三一教堂被獨立戰爭引發的紐約大火徹底燒毀。第二代三一教堂始建于1788年,祝圣于1790年。這座教堂面向華爾街,比第一個更長,也更寬。新的教堂尖塔上升到200英尺高。當時的華盛頓總統和他的政府成員在紐約短暫的停留期間就在新的三一教堂做禮拜,紐約在這段時期也成為美國的首都。第三代三一教堂,也就是現在的三一教堂祝圣于1846年的耶穌升天節(Ascension Day)。這座三一教堂被認為是美國最早和最好的新哥特式(也叫哥特復興式)建筑之一,它的尖塔高達281英尺,在1890年之前是紐約市曼哈頓下城最高的建筑,也是進入紐約港船只的歡迎燈塔。它被認為是哥特復興式建筑的經典實例,三一教堂于1976年被列入美國國家史跡名錄,同時也成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但是,正是由于三一教堂離世貿大廈如此之近,因此在911事件中,破壞力波及了僅位于三個街區外的三一教堂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教堂被坍塌的雙子大廈的廢墟和灰燼轟炸,在三一教堂中屹立了30年的管風琴被爆炸的余波毀壞。許多紐約人為了躲避外面的混亂,在教堂的圍墻內找到了避難所。此后,教會的修復選擇了堪稱革命性的虛擬管風琴Opus 1,the Epiphany。由于需要堅固耐用同時又不失音樂美感的音箱來重現原有管風琴的美妙樂音(這臺管風琴由9000支音管組成,其中最小的僅有2英寸,而最大的則高達32英尺,能夠發出16 Hz的低音),三一教堂采用了60個功率強勁的Definitive Technology BP 10B塔式落地音箱以及8個BP 30型號雙極塔式落地音箱組成龐大的系統,因此,Definitive的卓越音響品質在這座輝煌的世界級靈魂殿堂的成功構建成為了一時佳話。
復合強化箱體
Definitive Technology狄芬尼提的產品線結構并不復雜,Demand為側重于Hi-Fi的書架箱系列,共有三款型號:D11、D9和D7;而其余的BP9000、MYTHOS、PROCinema等系列均為針對高端家庭影院的產品。Demand D11書架箱雖是系列中最大的型號,但采用6.5吋中低音單元的箱體體型其實只屬中等,是一款小巧的產品,獨特的技術應用令其設計上有很多與眾不同之處。首先在箱體上,除了常見的MDF板材構建基礎外,還在前障板用了輕盈卻高剛性的陽極氧化處理鋁材料金屬件作強化和裝飾,從而改善箱體的諧振特性,理論上可有效降低箱體共振,獲得更干凈的音質。除此之外的箱體則以高光亮黑色漆面處理,靠近前障板的頂板前端的鋁金屬面板上更雕刻了Definitive Technology品牌的字樣,此設計符合年輕人的主流審美,自帶后工業時代冷峻氣質的外觀,無論將音箱置于客廳或者桌面,都不難融入家居中。背板上,Demand D11提供雙線分音連接的兩對鍍金喇叭線輸入端子,可方便玩家用更多的手段發揮這款音箱的潛力。
獨特設計喇叭單元
Demand系列的三款型號全部是書架箱,區別在于中低音單元和相應箱體的尺寸大小,最大的D11采用6.5吋BDSS中低音單元,中間的D9采用5.25吋,最小的D7則為4.5吋,而高音單元都是一樣的1吋(25mm)鋁質硬球頂振膜。廠方說運用了很多創新的技術開發Demand系列的喇叭單元,比如BDSS(Balanced Double Surround System)PP聚丙烯中低音單元采用了Definitive Technology專利的Linear Response Waveguide線性響應波導專利技術設計,可以加強中頻的擴散以及提供更佳的結像。高音單元的鋁金屬并非采用現成的鋁片直接沖壓成型,而是經過重新融化和成型,并且以退火處理,才生產出這種與眾不同的高音振膜。而退火熱處理工藝指的是將金屬緩慢加熱到一定溫度,保持足夠時間,然后以適宜的速度冷卻。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殘余應力,穩定尺寸,消除形變硬化,恢復金屬或合金的塑性和形變能力,減少變形與裂紋傾向;細化晶粒,恢復晶體的結構和消除缺陷,消除組織缺陷。準確地說,經過退火處理后物料特性會更為優秀,作為高音振膜的時候,改善了傳統單元的高頻振鈴失真現象。而且Definitive Technology還采用了新的20/20 Wave Alignment Lens技術,這是一種高音單元振膜聲軸中心偏置5°的設計,由此一對音箱構成了鏡影對稱的結構。類似這種設計早前多見于英國ProAc的音箱,好處是可改善高音前障板左右對稱帶來的聲波衍射現象,從而令高頻響應更平滑,改進了聲音擴散,實現更精準的中心立體成像。大家是否留意到Demand系列書架箱的另一個特別設計呢?那是在于箱體頂部也采用了防塵網覆蓋,其實內里收藏了一只近乎頂板面積一樣大的橢圓形低音無源輻射單元,D11的單元口徑達到6(15.24 cm)×10吋(25.4 cm),而小一號的D9的低音輻射單元也達到5×9吋。將無源輻射器設計在箱體頂板是非常聰明的,對提升音質和適應擺位都可謂一石二鳥。低音無源輻射設計可視作為倒相式設計的變種,但也揉合了密閉箱的優點,低音能量得以強化的同時,還能確保更好的速度響應。而且很多玩家音箱會比較靠近后墻擺放,如果低音倒相孔或者輻射器裝在背部的話,那將需要音箱離墻較遠的距離才容易獲得清晰的低頻。另外,低音向上輻射,也令聲音在空間中的擴散能量更均勻更寬廣,也就更容易獲得寬闊的音場效果。
平衡從容的新美式風格
以往的經驗總是說美式的器材豪邁粗曠,好像西部牛仔總和高貴沾不上邊,但如今搭配Marantz馬蘭士KI Ruby版本CD機、合并功放的Demand D11卻給我完全改觀。首先說音質吧,D11的聲音一點都不粗,反而中頻飽滿圓潤很有意大利器材的味道??傮w而言,D11的平衡度輕松開朗,雖然規格標示低頻延伸只到61Hz(-3dB),但可以聽到低音的下潛衰減比較平緩,而且低頻的能量和密度在三十多平方米的雜志社試音室里也是很充沛的。而高頻的延伸呢?數據上22000 Hz(-3dB)并不算太亮眼,但使用了金屬振膜高音的音色保證了不錯的亮度,令重播的聲音總是朝氣蓬勃的樣子。
BDSS中頻/低頻單元,采用平衡雙環繞系統專利技術,可實現更大的線性沖程和輸出,使中頻響應更好,低頻更具沖擊力。LINEAR RESPONSE WAVEGUIDE線性響應波導專利技術擴展了在軸和離軸頻率響應,同時改進了聲音散射,使中頻更自然,成像更精準
以往有些鋁膜高音容易在超高頻產生振鈴失真,而導致音色冷硬的聽感,但Definitive Technology的高音卻不會給人這樣的感覺。因此,對于音樂的重播,D11呈現出廣闊的音場、弦樂表現寬松自然,小提琴聲像更加穩定,有著極好的樂器質感,整體高亢不刺耳,琴腔共鳴和擦弦質感又沒有絲毫的粗燥干澀。高頻的空靈飄逸更是讓人沉醉其中,可以讓聽者很清晰地辨別出音場中樂器的位置和音色表現。比如重播室內樂重奏作品,小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的拉弦與琴腔共鳴的質感都厚潤有肉,沒有絲毫的粗糙或單薄的感覺。
低音無源輻射器幾乎占據了整個頂板,從而帶來出色擴散性能的同時,也令音箱比較容易擺位
而用D11重播陣容更大的管弦樂呢?我刻意關注了小音量時的細節和線條感是否清晰,很多不夠細膩的音響系統在此時就開始露出馬腳了。但這套組合沒有這樣的問題,小音量時的細節和線條都依舊清晰能辯,而且低頻的比例也沒有被壓縮得無影無蹤,可見音箱的頻響線性非常不錯。 而與此同時,音樂的起伏躍動感也非常不錯,有這樣的表現,即使是夜深不能開大音量的情況下,還是能夠很好地感受音樂的情感的。
那么,這款音箱開大音量后的承載能力又如何呢?我告訴你,這對書架箱的爆棚能力,在同等體型的音箱中肯定可以名列前茅的。即使我用敲擊樂《鬼太鼓》、電影《加勒比海盜》配樂等等音樂去考驗,D11爆棚起來竟然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應對連續的低頻也能做到寬厚從容、拳拳到肉,不提醒的話很多人會以為開聲的是一對中型的落地箱。即使我將音量繼續加大到超出常規聆聽的范疇,D11的低頻依然沒有出現過載或者壓縮的現象,它依然有良好的平衡度和扎實的力度感。低頻的量感充足,沖擊力頗有震撼感,對此我愿意用震撼這個詞來形容,這么小巧的音箱能夠有如此厲害的低頻表現,實在令人驚訝。而同時,D11呈現的中頻也很溫潤柔美,音質通透綿密而富有光澤。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重播和聲音樂有好聲音的同時,D11重播中國傳統單旋律音樂也有不錯的音色表現。以往接觸過一些北歐和日本器材,重播二胡嗩吶等樂器會出現單薄尖銳生硬的問題。而D11由于中低頻足夠寬厚,高音分析力不俗帶來豐沛空氣感的緣故,因此重現的樂器音質是有高密度又鮮活的,比如,琵琶質感不僅清脆還帶有韌勁,而且還能夠將琵琶的泛音呈現得飽滿細膩。
其實,D11的高透明度并非那種聽起來白熱化且刺耳的感覺,而是聽起來陰柔、自然、絲毫沒有火氣、但又能夠把錄音空間的空氣感以及樂器細節和泛音聽得真確的透明感,比如重播一張敲擊樂唱片,就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那空間感的存在,就如同可以看到輕輕打擊的樂器聲音在面前的空間中飄動,那種感覺好像在天朗氣清的夜晚看著天空的星光一樣,能夠感覺到空氣很透明。
這張DG出版,由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的《舒伯特第5、8交響曲》的錄音素質非常不俗,樂團的整體性很強,音樂中那些奧地利、德意志、匈牙利等地的豐富的地方民族音樂元素以抒情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如果你的音響系統重播這張唱片能夠感受到舒適的平衡感和鮮活的弦樂質感,那就對了。
總結
當然了,Definitive D11的音色其實并非完全中性,而且音色和音響性表現也是特點鮮明的,聲音屬于雄厚中不乏溫醇的色彩,加上有著不錯的分析力,因此重播動感的音樂和大部頭管弦樂,能夠呈現出令人驚訝的聲音規模感,從這點來說,D11在保有美國器材風格的同時,也融合了歐陸器材的音色味道。在配件方面,原廠也有推出適用于Demand系列D9和D11的ST1音箱腳架,可令音場和聲音線條感達到最佳表現。
以下相關文章是否符合您的胃口